2023年12月8日
閱讀時間:14分鐘
閱讀時間:14分鐘

中醫肺臟

中醫肺臟

中醫--肺臟

    中醫肺臟,功能上除了與西醫的呼吸系統相近外,它還有管人體氣的升降,管人體水分的調節,與心臟共組血液的循環系統,更是人體魄的藏身之處,跟人體的悲憂情緒有大相關,所以中醫稱肺為相傅之官,人體的治理調節都跟肺有關,先從中醫對肺解剖談起。

1. 解剖 

    “肺者,臟之長也,為心之蓋也。”《素問、痿論》

    “肺者,五臟六腑之蓋也。”《靈樞、九針》

    “肺重三斤三兩,六葉兩耳,凡八葉,主藏魄。”《難經、四十二難》

    “肺之形,象人肩,二布葉一小葉,中有二千四空行列,以分布諸藏清濁之氣。”《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病機論第七》

    “肺管至肺分兩權,入肺兩葉,直貫到底,皆有節。肺內所存,皆輕浮白沫,如豆腐沫,有形無體。兩大葉大面向背,小面向胸,上有四尖向胸,下一小片亦向胸,肺外皮實無邊竅,亦無行氣之二十四孔。”《醫林改錯、卷上》

肺.jpg.png 

    在直接的觀察基礎上,古人對肺臟的型態結構,進行了大量論述,證實肺是人體的一個實質性器官,其結果與現代醫學比較,基本正確。中醫對肺臟的型態結構的認識,是有其實質意義的。從型態與機能統一的觀點出發,古人據肺的型態位置得出了如肺主氣、司呼吸、多氣少血。易受外邪侵襲等許多生理、病理結論,意味著肺的型態與機能密切相關,機能不能脫離型態而獨立存在,從而構成了中國醫學中肺理論的完整性。

 

2. 特性

“金曰從革。”《尚書、洪範》

“肺為陰中之少陰。”《靈樞、陰陽繫日月》

“肺為陰臟,位處上焦,以陰居陽,故謂陽中之陰也。”《王冰素問注、金匱真言論》

“肺為清肅之臟,處於至高,不容一物,故經以此配合,謂其稟氣肅烈,臟適與之相均也  。惟是肺主於秋,秋主收而惡燥,故肺常以清涼為貴,猶之金氣燥烈,忽得涼氣以解,則金堅強不軟。”《聖濟總錄、臟腑病症主藥》

“肺者氣之本,魄之處也,其華在毛,其充在皮,其味辛,其色白,而為相傅之官,治節出焉,為陽中之少陰,通於秋氣,其脈毛。”《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病機論第七》

 

    肺臟對應五行的金,金曰從革,一般以為“從”是順從,“革”是改變,金性堅硬,但在不及的時候,就順從氣火而改變其形態。此外,肺氣有將津液變化為水,使其排出體外,變化為血,使其滋養全身的特性,斯皆順從人體的需要面進行物質的轉化、化生活動,故亦曰“從革”,實屬“氣化”之義。肺臟的主要特性大致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①嬌嫩柔弱;②清肅收斂;③盈虛張縮;④多氣少血;⑤通應秋氣;⑥喜潤惡燥。

 

3. 功能

①    主持諸氣,以司呼吸

“肺者,氣之本。”《素問、六節臟象論》

“諸氣者,皆屬於肺。”《素問、五臟生成篇》

“天氣通於肺。”《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其大氣之轉而不行者,積於胸中,命曰氣海,出於肺,循咽喉,故呼則出,吸則入。”《靈樞、五味》

 

    肺主氣,司呼吸,這是肺的主要功能。肺主呼吸之氣,與現代醫學認識一致,而肺主一身之氣,則體現了中醫特色。體內各種氣機活動。營衛之氣、宗氣、元氣的生成和盛衰,均與肺有密切的關係。氣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既是生命的動力。肺之所以具有關係於生命動力的作用,其因有二,一方面是肺通過它的“呼吸器官”進行氣體交換,以保證體內物質代謝所必不可少的氧的供應和排出二氧化碳;另一方面,肺又是一個“代謝器官”,參與體內的物質代謝,包括能量代謝,合成、轉化和釋放激素、特別是對生物活性物質代謝活動的參與、調節並影響全身功能,從而發揮其“肺主氣”的功能。

 

②    宣發肅降

“上焦開發,宣五穀味,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是謂氣。”《靈樞、決氣》

“穀入胃已,精濁下流,清精注肺,肺得其氣,流溢五臟,布散六腑也。”《黃帝內經太素、營衛氣》

“肺為清虛之臟,行降下之令。”《黃帝內經太素問吳注、卷七》

 

    宣發和肅降是肺臟氣機活動的兩個方面。自然界的清氣,由於肺的肅降作用而吸入肺中,清氣在胸中與水穀精氣合為宗氣,並借肺的肅降作用下行滋養他臟;水津通過肅降而達中下焦。臟腑組織所產生的濁氣,由肺的宣發作用,經肺呼出;衛氣通過肺的宣發,敷布於全身。

 

③    通調水道

“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津四布,五經並行。”《素問、經脈別論》

“肺居上焦,屬金,主氣,為水之化源,行榮衛而出治節,故水得以通調也。”《醫燈續焰、水病脈症第七十》

“肺應天而主氣,故能通調水道而下輸膀胱,所謂地氣升而為雲,天氣降而為雨也。”《馬元台張隱庵合注素問注靈樞、卷三》

 

    通調水道,係指肺對水液的輸布運行、排泄起著疏通和調節的作用,實際意義是肺的主氣、司宣降、主治節多種功能在機體水液代謝的綜合體現。肺的這一功能,包括兩方面的內容:其一,通過肺氣的宣發,將津液和水穀精微布散於全身,輸精於皮毛,並通過宣發衛氣而司腠理的開闔,調節著汗液的排泄;其二,通過肺氣的肅降,津液和水穀精微不斷向下輸送,完成代謝後,經腎的氣化作用,化生尿液由膀胱排出體外。由於肺居位最高,能將人體的水液外達於肌表,下輸於腎和膀胱,故又有“肺主行水”,“肺為水之上源”之說。

 

④    肺朝百脈

“食氣入胃,濁氣歸心,淫精於脈,脈氣流經,經氣歸於肺,肺朝百脈,輸精於皮毛。毛脈合精,行氣於府。府精神明,留於四臟,氣歸於權衡。”《素問、經脈別論》

“肺主氣運行血液,周流一身,金也。”《丹溪心法附餘、咳嗽》

“精淫於脈,脈流於經,經脈流通,必由於氣,氣主於肺,故為百脈之朝會。”《類經、藏象類》

 

    肺朝百脈,明確指出了肺是經脈之氣運行的終歸和始源。對“肺朝百脈”,主要有兩種理解:一曰受百脈之朝會,全身血液都通過脈而流經於肺,再由肺的呼吸功能進行清濁之氣的交換,然後再將精微之氣輸送至全身。二曰使百脈之氣血如潮水般有規律地週期運行,明確了肺有通行經絡的功能。只有肺朝百脈的這種功能正常,氣血津液才能環流全身,周而復始。

 

⑤    治理調節

“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素問、靈蘭秘典論》

“肺氣喜高,秋時肺金用事,故五臟天真之氣同高於肺,肺主治節,是行營衛通陰陽,非徒清高而已。”《黃帝內經素問吳注、卷三》

“肺藏氣,主行營衛,故治節由之。”《類經、運氣類》

 

    “肺主治節”是對肺臟功能的一種高度概括,包涵了肺與心、肝、脾、腎的關係和在氣、血、水液代謝等方面的作用。1.肺主氣,其治節在於氣機的升降出入,主要反應在:肺腎吸納相召,金能生水;2.肺朝百脈,其治節在於營運血液,肺氣之治理血液。3.肺主宣降,其治節在於通調水道,肺氣宣降正常,則水道暢通,氣能化水,水津布散。

 

⑥    發生語音,幫助嗅覺

“五氣入鼻,藏於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聲能彰。”《素問、六節藏象論》

“肺氣通於鼻,肺和則鼻能知香臭矣。”《靈樞、脈度》

“肺主聲。”《難經、四十難》

“肺,金也。金擊之有聲,故五音皆出於肺也。”《難經集注、四十難》

“肺主聲  而堅勁,故其類金。”《黃帝內經素問注證發微、卷一》

 

    人體發音的主要器官是喉,而又離不開氣;主司嗅覺的器官是鼻,且又為呼吸之門戶。肺主氣司呼吸,其經脈通於喉鼻,喉鼻的發音、嗅覺功能直接受肺氣的影響,故“肺主聲”,“肺和則鼻能知香臭”。中國醫學的這一認識,不僅與現代生理解剖相一致,而且經受百年來的臨床驗證,其治療意義顯得尤為重要。

 

⑦    主藏魄,其志為憂

「肺藏魄。」《素問、宣明五氣篇》

「肺在志為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魄,肺之神也,肺主皮毛腠理,人之汗者,皆是肺之魄神所營,因名魄汗。」《黃帝內經太素、陰陽》

 

    人體的精神、意識、情緒、思維活動和五臟密切相關是中醫心理學的特點之一,其中表現為感覺和動作的魄及其情緒的悲、憂,歸屬於肺。但是,基於長期生活實踐和醫療實踐經驗積累的樸素認識,古代醫家主要將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歸於心所主宰,以為心臟對於人的心理活動才是至關重要的。

 

肺與其他臟腑聯繫

①    肺與肝膽

    肺與肝膽的關係,主要體現在:氣機升降方面,肺氣主降,肝氣主升,升降協調,維持全身的氣機調降;氣血運行方面,氣統於肺,血藏於肝,兩者不可須臾分離;體用分面,肺喜酸而媾於肝,金制木使肝以平,故肺肝互用;經脈循行方面,“以太陰為注經之始,厥陰為環經之終”,始於肺而終於肝,復會於肺。

 

“怒責肝氣上,肺氣調,則金能制木而平肝,木不克土而脾和。”《本草備要、卷一》

“氣統於肺,血藏於肝,而總化於中氣。”《四聖心源、卷四》

“金肅則木榮。”《素靈微蘊、卷一》

“人身肺屬金,肝屬木,肺屬酸收,肝喜辛散,正金木相媾之機也。”《本草述鈎元、五金部》

“後天之氣,本於胃中穀氣以至肺,而穀氣能合於膻中宗氣以至肺者,乃屬於肝。此正所謂元氣、胃氣、風升之氣,合而為一者。”《本草述钩元、山草部》

“助陽氣未有能離肺者,以氣之所統在肺也。肺司降令,由陽至陰者必肝得令於肺,而後肝之體用乃全。”《本草述钩元、灌木部》

“脈行始於肺終於肝,而復會於肺。肺為氣所出之門戶,故名曰氣口,而為脈之大會,以占一身焉。”《醫方簡義、卷一》

 

 

②肺與心

“五臟之尊,心雖為主,而肺居其上,肺為華蓋,下覆四臟,合天之德,通達風氣,性愛溫而惡寒、惡熱,心火若炎,上蒸其肺,金被火傷則葉萎。”《金生指迷方、卷十二》

“心肺在上部,心法離卦,肺法兌卦乾卦,主上焦,乾為天,所以肺行天氣。”《難經集注、三十一難》

“肺與心皆居膈上,經脈會於太淵,死生決於太陰,故肺為相傅之官,佐君行令,凡為治之節度。”《黃帝內經素問注証發微、卷一》

“所謂宗脈者,百脈之宗也,百脈皆主手少陰心,朝於手太陰肺。”《黃帝內經靈樞集注、繆刺論》

 

    肺之與心,同居胸中,經絡相連,一則為君,一則為相,各為氣血之主。連結心肺之氣的中心環節,主要是宗氣。肺陰下降入心而生血,心火上升於肺而行水之化,宗氣斡旋其中,通心脈與司呼吸,從而維持和加強了心主血脈和肺主氣的生理功能及其聯繫。再者,肺金與心火有相剋的關係,心火太過炎上爍金固然會產生病態,而心火和煦,溫養肺金,卻是肺臟功能正常發揮的必要條件,所謂“人之五行,心火溫肺,而後胸中陽和,無害飲咳痹之證,故心火者,乃肺之主也” ,這話是很有見識的,也具有臨床指導意義。

 

 

②    肺與脾胃

“飲入於胃,游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素問、經脈別論》

“肺主氣,侯於皮毛,脾主肌肉。”《太平聖惠方、治身體風毒瘡諸方》

“夫胃為倉廩之官,無物不受,全借脾土轉輸而運化焉。蓋水穀入胃,其濁者為渣滓,下出幽門,達大腸而為糞,以出於穀道,其清者,滌焉而化氣,依脾氣而上升於肺。其至清而至精者,由肺而灌溉乎四體,而為汗液津唾,助血脈,益氣力,已出乎小便耳。”《醫學正傳、醫學或問》

“五臟六腑之氣味,皆出於胃,薰蒸於肺,肺得諸臟腑之氣,轉輸於經,故變見于寸口。”《黃帝內經素問吳注、卷三》

“三經之動,皆因於胃氣也。胃為五臟六腑之海,其盛氣所及,數動則獨甚。此手太陰之脈動者,以胃受水穀而清氣上注於肺,肺氣從手太陰而行之,其行也以息往來,息得則脈動,故呼吸不已,而寸口之脈亦動而不止也。蓋胃氣上注於肺,本出一源,雖胃為陽明,脈上出於人迎,肺為太陰,脈下出於寸口,而其氣本相貫,故彼此之動,其應若一也。穀食入胃,化而為氣,是為穀氣,亦曰胃氣。此氣出自中焦,傳化於脾,上歸於肺,積於胸中氣海之間,乃為宗氣。宗氣之行,以息往來,通達三焦,而五臟六腑皆已受氣。”《類經、經絡類》

“夫穀入於胃,已傳於肺,五臟六腑皆已受氣,其清者為營,濁者為衛,營在脈中,衛在脈外,故於臟腑脈絡則無所不至。”《類經、疾病類》

“脾氣散精,朝於肺部,象地氣上升而蒸為雲霧,是以上焦如霧也。”《內經知要、臟象》

“故飲食水穀之精微,由脾氣蒸發以後,悉從肺為主,上榮七竅

,下封骨髓,中和血脈,油然沛然,施於周身。”《理虛元鋻、勞嗽症論》

“飲入於胃,脾陽蒸動化為雲霧而上升於肺,是為肺氣。肺氣清降化而為水,游溢經絡表裡皆周。”《素靈微蘊、卷一》

“肺金藏氣而含魄,胃為化氣之原,氣清則魄凝。”《素靈微蘊、卷四》

 

    肺與脾胃,以母子相應,關係極為密切。在結構方面,肺主皮膚,脾主肌肉,皮肉相連,合為肌腠,以護人體;在功能方面,肺脾統稱三陰之臟,肺主氣而司呼吸,脾主運化而將水穀化為精微,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氣與脾運化的水穀之精氣,同化為機體的生命之氣,此謂肺為攝氣之鑰,脾為元氣之母。另外,肺脾同為水液代謝的重要臟器,水液的上騰下達,皆為肺脾的升降之功,以肺氣布散,脾氣滲利,胃氣蒸化,而使水液泄而不留。

    脾與肺還有相生關係,這種相生關係,主要是通過“飲入於胃,游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從而使肺氣充足,發揮治理調節全身功能以及通條水道下輸膀胱的作用。

 

 

③    肺與肾

“聲出於肺而本乎肾。”《難經正義、雜症謨》

“古人於夏月必獨宿而淡味,保養金、水二臟。經曰冬藏精者,春不病温。十月屬亥,十一月屬子,正火氣潜藏,必養其本然之真,而為春發生之本。”《明醫雜著·暑病》

“宗氣者,為言氣之宗生也。此氣轉於胸中,混混沌池,人莫得而見其端倪,此其體也。及其行也,肺得之而為呼,腎得之而為吸,營得之而營於中,衛得之而衛於外。”《醫旨緒餘·上卷》

“二陰,少陰腎也、至肺謂至太陰肺經也,肺得其氣,行降下之令,通調水道,歸之膀胱,脾胃居中,攝其升降,故云外連脾胃。”《黄帝内经素問吳注·卷二十四》

“金水同源,故糟粕藏於西北。”《類經附翼·疾病類》

“腎脈上行,其直者從腎上貫肝膈,入肺中,出氣口,是二陰至肺也。”《類經·疾病類》

“蓋人身肺氣,夜臥必歸氣於腎中,此母居於舍之義也。”《石室秘錄、逆醫法》

“故在夏候,宜滋養金水二臟為主,蓋腎水藉肺金以補其不足。”《馮氏錦囊秘錄、卷九》

“氣為水母,氣聚則水生,是由肺氣而下生腎水也。”《松園醫鏡、上卷》

 

    肺居上焦,腎位下焦,腎脈上肺,此乃子依母氣,其陰精亦相互資生。肺的呼吸功能,需要腎的納氣作用來協助,而腎的納氣,又必須通過肺的肅降作用來實現。在水液代謝方面,肺使水精四布,五經並行,腎主水而為胃關,共同調節者水液的運行。肺與腎的關係,可稱為“金水二臟為生化之源”。

 

⑤肺與五官

“肺為涕。”《素問·宣明五氣篇》

“鼻者,肺之官也。”《靈樞·五閱五使》

“肺藏氣,鼻通息,故主鼻。”《黃帝內經素問王冰注·陰陽應象大論》

“肺氣通於鼻,主於涕。”《太平聖惠方·治小兒腦熱鼻無涕諸方》

“白睛屬肺。”《聖濟總論·卷第一百七》

“肺為五藏華蓋,開竅於鼻,肺氣和則鼻亦和。”《聖濟總論·卷第一百一十二》

“肺脈手太陰正別及絡皆不至於鼻,而別之入手陽明脈中,上挾鼻孔,故得肺氣通於鼻也。又氣有不循經,積於胸中,上肺有不循喉嚨而成呼吸,故通於鼻也。鼻為肺竅,故氣和者,則鼻得和氣,故鼻知香臭。”《黃帝內經太素·臟腑之一》

 

    鼻為肺竅,是呼吸道的通路,主司嗅覺。鼻的功能的正常發揮,依賴於肺氣的宣發。因此,肺與五官之間,鼻屬肺之系統,二者關係最為密切。鼻為肺之竅,而涕出於鼻,故云“肺為涕”。

  此外,目有五輪,各由五臟分司,白輪屬肺,以肺之氣津滋養,故曰氣輪。

 

⑥肺與咽喉

“咽喉者,氣之所以上下者也;會厭者,音聲之戶也。”《靈樞·憂患無言》

“手太陰正別入淵腋少陰之前,入走肺,散入大腸,上出缺盆,循喉嚨。”《靈樞·經別》

“喉咽是氣之道路也;喉厭者,音聲之門戶。”《太平聖惠方·治小兒中風失音不能語諸方》

“喉嚨者,肺氣之往來。”《聖濟總論·卷第一百二十三》

“喉嚨為肺系,受氣於鼻,故納無形之天氣。”《黃帝內經素問吳注·卷七》

“喉為肺系,所以受氣,故上通於天。”《類經·經絡類》

 

    咽喉,實為兩部分組成,前者為咽屬胃,後者為喉屬肺,但一般習稱喉為咽喉。肺與喉的關係,可以概括為:在形態上,肺系上通喉,在結構上,喉外連鼻竅,內接肺臟,空長,通天氣而為呼吸之道路;在功能上,喉與肺臟互相配合而主語聲,共為音聲之門戶。

 

⑧    肺與全身系統聯屬

(1)肺在志為憂:是指悲憂這類情志活動與肺的功能相關。

(2)肺在液為涕:鼻為肺竅,故其分泌物亦屬肺,肺的功能正常,鼻涕潤澤鼻竅而不外流;若肺寒,則鼻流清涕;若肺熱,則涕黃濁;若肺燥,則鼻乾。

(3)肺在體合皮,其華在毛:皮毛為一身之體表,依賴於肺所宣發的衛氣和津液的溫養和潤澤。

(4)肺在竅為鼻:鼻為肺之竅,鼻與喉相通而聯於肺。

 

《手太陰肺經》

肺手太陰之脈,起於中焦,下絡大腸,還循胃口,上膈屬肺,從肺系橫出腋下,下循臑內,行少陰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內上骨下廉,入寸针灸大成》手太阴肺经_手太阴经穴主治_手太阴肺经穴歌(《医学入门》)口,上魚,循魚際,出大指之端。其支者,從腕後直出次指內廉,出其端。手太陰之別,名曰列缺,起於腕上分間,并太陰之經,直入掌中,散入於魚際。”《靈樞、經脈》

“手太陰之筋,起於大指之上,循指上行,結於魚後,行寸口外側,上循臂,結肘中,上臑內廉,入腋下,出缺盆,結肩前髃,上結缺盆,下結胸里散貫賁,合賁下抵季脇。”《靈樞、經筋》

肺經.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