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10日
阅读时间:14分钟
188 次观看
阅读时间:14分钟

【茶缘茶道】茶道人生

【茶缘茶道】茶道人生

茶 道 人 生

吳志忠(茶緣创办人)

“饮食饮食”,饮在先,食在后。作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的茶,从神农时代到现在历经几千年,在世界各地能盛传不衰,除了世人皆知的优点:健康美容、闲情雅致等,茶中蕴藏的深刻道理才是真正使茶道能源远流长的主要原因。

茶道最早起源于中国,唐朝《封氏闻见记》中有这样的记载:“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中国的茶道可以说是重精神而轻形式,在历史的不同阶段也有不同的表现,茶的品种也繁多,但万变都不离茶道之宗旨:“精、行、俭、德”。

茶圣”陆羽生于唐开元二十一年,他自小就跟着积公学佛,并研习煮茶技艺。在48岁那年,他完成了世界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书中主要是介绍中国僧人如何种茶、制茶、烹茶和饮茶。自幼学佛的陆羽写出的茶经自带几分佛气。但古代多数名茶都与佛门有关,僧人也大多嗜茶、种茶。自古名山有名寺,名寺出名茶,所以最早的茶园多在寺院旁。佛教认为茶有三德:“坐禅时通夜不眠,饮茶可提神驱睡魔;饭罢就坐禅会消化不良,茶可助消化;茶可抑制性欲。”茶还有“安神、清头目”的功效,喝茶可静心、静神,有助于人去除杂念,也很符合僧人“内省修行”的思想。

除了佛家,道家和儒家对茶也是情有独钟。道家讲天地人三才,从茶叶之望闻尝沏中发挥修身养生的内涵,可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儒家着重礼法,修心养性,陶冶情操。以饮茶为契机,在茶事活动中融入哲理、伦理、道德。

陆羽在《茶经》中指出,风炉用铁铸从“金”;放置在地上从“土”;炉中烧的木炭从“木”;木炭燃烧从“火”;风炉上煮的茶汤从“水”。煮茶的过程就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并达到和谐平衡的过程,可见五行调和等理念是茶道的基础。五行相和就能达到阴阳协调,普利万物的作用。

中国茶道是修身养性之道。茶道的深层涵义也就是“查道”。茶,神农最初称之为“查”,即查找并清除体内毒素之意。道,指道路。茶道也就是以饮茶为契机,不断实现身心境界的自我飞跃。藉着茶道精神,人们彼此检查自己的内心,也就是一种参禅悟道的形式,达到人格和精神上的升华。

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中国人不轻易言道,认为这是个神圣的字眼,是人生的法则,宇宙、自然的规律。在中国,饮食、玩乐等诸多活动中能升华为“道”的只有茶道。在日常人生活中践行茶道,就能达到宗教的最终目的:圆满人生境界。所以茶道与宗教相比更适合于广大民众,是一种至善之道。茶道对于整体提升全民的道德修养和情操,提高各民族的素质有着无以替代的作用。

在古代,茶被列为贡品,是专贡皇帝和皇室成员以及达官贵人们享用的。在茶艺上讲究“精茶、真水、活火、妙器”。力求高品位以显示皇族之富贵。唐代文成公主和亲吐蕃,带去了香茶,从那以后,藏民饮茶成为时尚,一直流传至今。源于中国的日本茶道基本归属禅宗茶道,但在日本进一步得以发扬光大。日本茶道四规“和、敬、清、寂,”追寻的是空灵寂静的意境。

茶助文思。唐代之后的文人墨客不嗜茶者几乎没有,如:白居易、杜牧、李白、杜甫、孟浩然、陆游等,他们都留下了许多歌颂茶的美妙诗篇。

综上所述,茶作为至善至雅之物,巧妙地将净化人体,陶冶情操、参禅悟道完美地容于一杯香茗之中。此种饮法可称之为“雅饮”,讲究细细“品茶”;还有一种饮法,称为“俗饮”,讲究大碗“喝茶”。

茶叶演变至今,已成为百姓开门七件事之一:“柴米油盐酱醋茶”。现在市面上还出现了专为“懒人”和上班族设计的“速溶茶”,在酒店里随处可见到免费的“袋泡茶”;在广东,人们习惯边“吃早茶”,边谈生意;各式茶馆遍布大中小城市;在“送烟、送酒不如送健康”的理念下,送茶叶,成了人们礼尚往来不可缺少的首选……。茶作为“俗饮”,深受百姓的欢迎。

早在开天辟地、清浊区分的远古时代,万物淳朴,没有名称,后来出了个燧人氏,观察北斗星与北极星来确定方向,开始用火使食物变熟,后据燧人氏的发现,创立了八卦,设立了生火煮饭的厨房。从此,各种食物、滋味多起来了,疾病也跟着萌生。到上古时期,神农怜恤黎民们多病,于是尝遍百药来拯救、医治病人。据古书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荼即是茶)。素有“百药之王”美称的茶,不仅有解毒、消食、下气、利水、通便、治痢、治心痛、疗疮治瘘等近三十种功效(详见《本草纲目》、《神农食经》、《千金方》),近代科学发现饮茶有利于预防癌症,对糖尿病也有明显疗效,还有利于防治冠心病、高血压、动脉硬化等心脑血管疾病。茶还有利于防辐射,醒酒御烟,预防胆结石、肾结石和膀胱结石等作用。

还有一种茶,叫“陈茶”,是用传统制法制成的茶叶(以名茶:乌龙茶、凤凰单枞、碧螺春、西湖龙井等的茶为上品),密封于罐中保存十年、数十年乃至更长时间。在保存的过程中,茶叶中的内溶物起了变化,致使泡出的茶汤滋味温和醇香,并有暖胃、消食、止痛、解暑、解毒、祛病等多种功效。饮后会打嗝呕气,全身发热等生理反应,或出微汗,全身轻松、畅快。陈茶属历史遗留物,数量有限,且越来越少,属珍稀物品。古代对陈茶也有记载:“雨前虽好但嫌新,火气难除莫近唇。藏得深红三倍价,家家卖弄隔年陈。”(清代•周亮工《闽茶曲》),诗中说陈年茶在收藏过程中火味尽去,陈茶能卖出新茶三倍的价钱,家家户户都以拥有陈茶为荣。

当今社会交通便利,尤其在大都市,天下美食都在这里汇聚,人们想吃什么都能吃到。天天饱食膏梁厚味,海里、地上、天上的各种东西,无所不吃,又吹空调,吃冷饮,于是胃中各种食物,滞结不消化,阴阳二气,相互博激、阻隔,五味相克相搏,想不生病也不可能。有些即使当时没有反映出来,但却会长期积累,成为祸患。医书上讲一切病苦,都是人们自找的,与命运无关,不是上天使人短命,是人自绝性命,“病从口入”, 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丰年多病,饥年少疾”(嵇康)。以前老人都知道,食物还是简单一点更好,身体适应起来容易。如果吃得太杂,各种食物又都有各自的属性,它们自己会互相冲突,身体就容易适应不了,而导致病变。“五脏即是五行,在内为五行,在外为五味。五行和五味。相互制约和扶助。所以春夏秋冬,违逆自然之理的饮食,都不能过度,凡是所吃饮食与五脏相克的,疾病绝对会生成”。 “酸味伤脾,苦味伤肺,辛味伤肝,咸味伤心,甜味伤肾。五味克五脏,与自然、五行间相克的自然原理是相一致的。”(唐•孙思邈《千金方》)。

在古代,人们的饮食结构相对简单些,由于交通不够便利,各地区只是吃本地区能提供的食物。比如南方产稻米,就吃米饭为主食;北方产大麦就以面食为主,游牧民族吃牛羊肉多;海边的人吃海鲜多;山上人吃野味多,正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很多地方都用自己本地所产的茶来解除一些身体不适,调节身体的酸碱平衡,达到健康,即使不产茶的地区也会从产茶区进口茶叶。“导致人体有病的只有一种原因:就是体质过酸。如果身体能够维持酸碱平衡,人就会健康长寿”(美国细胞营养学家――罗切斯特),而酸碱平衡可以理解为中医所说的阴阳平衡。

在这点上,古人对于如何修养生息确实比现代人要高明得多。张仲景中医理论认为人体是平和的,只要好好将养即可,切不要胡乱服药。因为某些药物的药势是偏于某一方面的,它只对人体某一脏腑有益。胡乱使用会使人的脏气不平衡,因此反而易受外界邪气侵犯。古人认为:安身立命的根本必然借助于日常饮食,而不得饮食之法的人,不足以保存其生命。用日常的饮食疗法来消除疾病使机体恢复平衡,以及释放情志,驱逐疾患,可以称得上是高明的人,是延年养老的神奇妙法,养生术的极致。“天地有这些瘴疠之类邪气,还得用天地所生的物类来防备它,这就叫懂得方法,那么病邪就找不到从哪里侵入人身了。”

茶作为中华传统的保健饮品,能在如此看重养生之道的神州大地上盛传几千年而不衰,足以证明他的重要功效。从古到今,许多地区的人们都把茶与日常饮食结合起来,把茶当作解决身体健康问题的善饮。尤其是陈茶,遇到流行瘟疫等各种疾病时,陈茶确实能发挥出他的效用来,这在许多地方都有记载,闽南坊间至今还流传着陈年铁观音的神奇故事:清光绪年间,有永隆居士,乃清溪(安溪)新康里人氏,其久受肠疾之苦。某日,腹涨甚,食不咽,多方寻医问药无果。家人遂至祖厝“活生堂”,求佑于观音。是夜,居士神游天国,依稀梦得菩萨点化。翌日,循梦至祖厝求索。觅遍古厝,仅得半两褐黑若炭之陈年老茶。遂将老茶煮沸热饮,体大愈,众欢。原来,觅得的老茶已久置20年,有暖胃、助消化、杀菌止痢之功效。

在中国南部一些山区,人们至今仍保持着收藏陈年老茶的习俗,将老茶当作家庭常备药。有些地方,当妇女怀孕时,就趁着清明、谷雨那天去采野生茶,密封收藏好,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身体若有不适,就取出泡一碗老茶汤喝,很多病症即能得到有效缓解或治愈。

这和有的少数民族酿制“女儿红”酒有点相似,据说欧洲也有这样一种风俗:“结婚时,人们会在结婚蛋糕塔中留下一层蛋糕等孩子出生或结婚五周年后再吃。由于这种蛋糕的原料主要是酒、香料和果料,面粉的比例极少,所以保存多年也不变质。相比较而言,制作陈年老茶这种风俗习惯,似乎更具有实用性和内在意义。

但现代的年轻人大多怕吃苦,更喜欢喝各式甜酸型饮料,认为喝茶那是老年人才干的事,身体稍有点难受就吃药,殊不知,用药物解决病痛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俗话说:“是药三分毒”。中国医药古书《千金方》中这样论述到:当医生的人,应当先洞察病源,知道病人犯了什么病,先用饮食疗法,如不愈,再用药。药之性势刚烈,就像统率军队,军队的猛烈、狂暴,哪能随便使用,如果违背用兵之常法用兵,就会损坏巨大。若用药漫无准则,其凶祸也像用兵一样,既伤邪亦伤正。现代医学很多治病方法都是将病毒与白细胞(人体中与疾病作斗争的“卫士”)一起杀死,虽然病好了,但病人元气大伤,还得长时间好好调养,让白细胞再重新生长出来。有的糖尿病患者因长期服药伤胃,病还未见去,倒多生出了个胃病来。而如能饮茶得法,并长期坚持下去,对人体则有百利而无一害。

现代科学研究发现:茶叶中的各种元素,就像人体中的白细胞一样,能起到杀毒的作用,并能增强人体的综合免疫功能,还能使人静心安神,用中医的理论讲就是能驱邪扶正,帮助调节人体阴阳,使之达到平衡,诚可谓身心双向调控,外调内养,标本兼治。

但是,造成人体有病的原因实在太多。嵇康说过,养生有五大难处:第一难是名利之心不除;第二难是喜怒之意不去;第三难是声色之心不除;第四难是膏梁厚味不绝;第五难是神情忧虑、精神散乱。只要有这五难存在,虽然心里希望长寿,口里吟诵的是养生的至理名言,吃的是食物的精华,呼吸的是天地精气,也不能不损害人的操节,缩短人的寿命。只要心中没有这五种杂念,诚信日渐增加,道德日渐周全,不刻意祈善而自有福气,不求长寿而寿自延,这就是养生的大旨。

现代科学也认为“健康不仅是指吃得好和身体强壮。事实上,人们做好每一件事情,从打篮球到看电视,都在影响着一个人的健康水平,健康是指一个人的身体、精神和社会关系这三者处于最佳状态。……精神健康包括人的感觉和情绪,只有精神健康,人才能很好地缓解心理压力。社会关系健康是指人能与他人和谐相处。”(摘自——《人体百科》常和主编)。

在古代,百姓的欲望较少,禀和,感染疾病也就轻微,即使用药,份量也轻,而治愈的病极多。古人对于如何修身养性有完整的一套理论学说,勤于践行的人无数。他们的原则是在疾病尚未发作之前就懂得防范,对于能让人静心静神、陶冶情操、强身健体的茶更是珍爱有加,在唐朝以前,古人就在世界上首先将茶饮作为修身养性之道,通过沏茶、赏茶、品茶来修炼身心。宋徽宗赵佶也是茶饮爱好者,他认为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闲和宁静、趣味无穷:“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中澹闲洁,韵高致静……”。唐代的刘贞亮,就提出茶之十德:“以茶散郁气,……,以茶养身体,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茶对内适合一人独饮,品茶之雅,净化身心;对外适合呼朋引伴,以茶会友,“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四人得味,七八人曰施茶。”品茶有道,不仅能给自身带来健康长寿,还能创造人与人之间的和睦,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引导全民走向更高层次的思想境界,这与现代科学所倡导的健康理念也十分吻合。

当今社会上许多人变得十分狡猾、奸诈,感染疾病也厚重,用药量大,而治愈的病率却比不上古人,如现代人喝茶,大多看重茶之五味,在制茶方法上也以改善茶之色、香、味、形为重。真正懂得茶道,又能按茶道之理去修心践行的人实在是少之又少。

太多的人不懂得如何修养自己的身体,一味追逐荣华富贵,仰慕有权有势的人,过于崇洋媚外,对自己本国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内涵却一窍不通,只知将外表装饰得时尚亮丽。如此舍本逐末,也不想一想:皮将不存,毛将焉附?此种人进而不懂珍惜别人,了解事物,退而不知了解自己,珍爱自身,碰上个天灾人祸,或身染重疾,火烧眉毛之时才震惊颤栗,六神无主,此时再放下平日之骄妄姿态,委屈意志,求佛爷问巫师,已是束手无策,只好将最宝贵之躯交于庸医,任凭处置了!唉!如此一生真是可悲可叹!如果大多数人都如此昏昏噩噩,不能觉悟,那这个社会将导向何处?

扁鹊说:“上工治未病”。最高明的医生能医治还没有发生的病;最贤明的圣人总是将隐患消除在未发起之先;最明理的智者总是在年青力壮时,就懂得固守养生之道。而“茶道”,正是当今世上可用来修身养性的最便利的方法之一。

茶道有不同的境界,可分为“雅、俗”两大类。“雅饮”者大多重茶之精神,品茶之真味,感悟茶至心之路,以得到茶之真谛为目标。“俗饮”者则重茶之五味,将茶只当作解渴的饮品,或人情交际的工具等,这样的人群在当今社会中占绝大多数。老子曰:“上善若水”,意即最完善的人就好像是水。水能方能圆,曲直随形,只向低处流,谦虚地滋润万物而不与任何一物相争夺,与大道的原理相似。茶之道亦如此:看那产于高山云雾间的茶,得天地之灵气,日月之精华,与青山为伴,云雾为侣,却不孤傲怪僻,伴随着中华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从皇宫贵族,到文人僧侣;从神农时代的“天赐解药”,到百姓“开门七件事之一”,茶犹如一得道高人,身肩渡化众生之重任,“大隐隐于世”, 千百年来,以其清新自然、淡雅超脱的独特方式,不断地点化与提高人们的道德情操,默默地去除人体中的各种毒素……,同时还不忘帮助人们去除冰箱、踦角旮旯处的臭味这等小事,胸怀大志而又讲究细节。难怪有人发出这样的感慨:茶是雅物,亦是俗物。进入寺庙,熏上几分佛气;行于宫中,沾上几分贵气;进入商场,染上几分铜臭味;行于社区,染上几分市侩气,进入居家,染上几分小家子气。茶之肚量,如同容纳百川的汪洋大海,尽管藏污纳垢,包容了天下最最污秽之物,却仍那么清澈,养育着海底万物,永不枯竭。“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正是具备了这样博大的胸怀,茶道才能历经几千年而不衰。犹如明镜一面,照见世间百态,人情冷暖,但至始至终坚守着一颗善化众生,至性不移之茶心!

身处闹市,被世间俗事俗物缠身之现代人,如何能在品茗的同时真正做到“雅俗共赏”,将修养身心结合起来,品出良好的思想状态和乐观向上的精神,并时时自省,约束自己的行为,让人品与茶道日渐合一,开启心中的真性、洞彻宇宙人世真谛。让茶道,这一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髄在现代人的身上重现,让每一个人都能步入身心健康的快乐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