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c 12, 2023
4 mins read
4 mins read

歐盟正在分崩離析 美國必將獲勝(圖)

歐盟正在分崩離析 美國必將獲勝(圖)
位於比利時布魯塞爾的歐盟總部(圖片來源:KENZO TRIBOUILLARD/AFP via Getty Images) 看中國網站 禁止建立鏡像網站 。

【看中國2023年12月12日訊】(看中國記者路克編譯)如今,西方內部的分歧似乎越來越突出。比利時和西班牙首相均表示支持巴勒斯坦,提議承認巴勒斯坦為獨立國家。斯洛伐克總理不再願意支持烏克蘭戰爭,荷蘭大選獲勝者基爾特.維爾德斯似乎也是如此。匈牙利也同意這一觀點,主張在日益厭倦衝突的歐洲實現和平。然而,歐洲可能正處於更大轉變的邊緣。

據《電訊報》報導,二十多年前,美國新保守派羅伯特.卡根在他的《天堂與權力》一書中寫道,雖然歐洲生活在康德式的和平地帶,但美國不可能忽視權力的現實。正是因為華盛頓掌握了權力,歐洲才得以培養歷史不再與它有關的幻想。

儘管歐盟不能再成為無視權力邏輯的天堂,但它還沒有對此感到滿意。歐盟委員會主席烏蘇拉.馮德萊恩希望將歐盟變成一個地緣政治參與者。這在布魯塞爾更加重商主義的態度中顯而易見,它希望通過新的「反脅迫工具」來捍衛歐洲大陸的利益。

它將允許對那些行為干擾成員國貿易或投資決策的國家徵收關稅和出口管制。然而,負責實施這一工具的歐洲議會談判代表公開承認,由成員國領導人組成的歐洲理事會拒絕引入該機制。

全球門戶項目也發生了類似的情況,該項目被宣傳為歐盟對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回應。在幕後,我們瞭解到,歐盟委員會內部不願接受這項基礎設施計畫,因為擔心它可能會激怒中國。預算不足和缺乏政治意願使該項目看起來像是一場政治營銷活動,正如榮鼎集團分析師諾亞.巴爾金(Noah Barkin)所說,「布魯塞爾功能失調的典型代表」。人們給人的印象是歐洲害怕地緣政治。

但現在天堂裡正在醞釀著麻煩。二十年前,當卡根寫這本書時,所謂歐洲發動機的柏林和巴黎結成統一戰線,反對美國入侵伊拉克,但今天,他們的看法已不再一致。法國歐洲部長勞倫斯.布恩可能會辯稱,兩國仍然擁有相同的願景,但有爭議的問題清單只會越來越長。

德國強烈反對將核能納入綠色技術清單,而核能對法國的能源結構至關重要。聯合防禦項目陷入停滯;正如圍繞歐盟預算問題一樣,圍繞歐洲導彈防禦系統的分歧只會越來越大。此外,德國總理肖爾茨正在推動放寬歐盟國家援助規則,從而給巴黎灌輸恐懼,這將給富裕的德國帶來巨大的優勢。然而,中國問題卻威脅著這對法德最終的破裂。

肖爾茨政府宣布了其對華戰略,並承諾減少風險,但這純屬空洞辭藻,因為它同時支持德國在中國的投資增長(2022年外國直接投資達到1100億歐元),並且沒有打算將中國技術從其電信基礎設施中撤出,儘管華盛頓的盟友堅持要求這樣做。

肖爾茨是習近平第三個任期就職後第一位趕赴北京的西方領導人,他帶著大公司的首席執行官,斷然拒絕了馬克龍的公司。正如分析師沃爾夫岡.明肖(Wolfgang Münchau)指出的那樣,德國是唯一一個工業遊說團體對外交政策具有如此重大影響力的國家。

巴黎採取了不同的做法。馬克龍向北京保證他的友誼,但同時,他向歐盟委員會施壓,要求對中國電動汽車補貼展開調查。當調查宣布時,柏林震驚了。法國政府效仿了安格拉.默克爾(Angela Merkel)的做法:像坎茲勒林退出核電或邀請數百萬移民來到非洲大陸時那樣單獨行動。

德國經濟部長羅伯特.哈貝克對此回應稱,德國汽車製造商很焦慮。他們有一些值得擔心的事情,因為他們已經與中國建立了密切的共生關係。我們不能忽視可能發生的貿易戰,它也會影響巴斯夫等其他德國大型企業。法國汽車公司從未如此集中在中國生產。

如果我們加上法國政府對電動汽車的補貼,我們所看到的就是兩種車型的衝突。德國人不想放棄出口驅動、以中國為導向的增長,而法國人則在銀行業關於再工業化。柏林希望維持其過度的貿易順差,而法國則尋求為歐洲確保更多的經濟自主權。碰撞似乎不可避免。

許多歐洲國家可能認為華盛頓對中國的態度過於對抗。由於歐洲各國政府的態度模棱兩可,美國可能會發現單邊主義的誘惑難以抗拒。然而,如果走得太遠,可能會在其他歐洲國家引發與德國類似的態度,即不惜一切代價的短視利己主義。最重要的是,法德的分手開啟了新的政治可能性。對於美國來說,要組建新的、更有效的聯盟。對歐洲來說,則是踏入權力政治領域,擺脫後歷史幻想。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相似文章:
換一批  
讀者推薦:
換一批  
讀者喜歡:
換一批  

看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