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c 8, 2023
5 mins read
5 mins read

中醫大腸

中醫大腸

中醫—大腸

    中醫認為肺與大腸相表裏,肺氣的肅降,則對大腸的傳導功能及通降功能起了重大的幫助,肺的水液調節與大腸的主津亦有異曲同工之妙,讓我們開始從解剖談起。

解剖

“迴腸當臍左環,迴周葉積而下,迴運還反十六曲,大四寸,徑一寸寸之少半,長二丈一尺。廣腸傳脊,以受迴腸,左環葉脊上下辟,大八寸,徑二寸寸之大半,長二尺八寸。”《靈樞、腸胃》

“廣腸即迴腸也,以其迴曲,因以名之。”《難經、四十二難》

“大腸重二斤十二兩,長二丈一尺,廣四寸,徑一寸半,當臍右迴十六曲,盛穀一斗,水七升半。”《難經、四十二難》

大腸11.jpg 

    大腸有不同的名稱,從內經及難經的記載來看,所說的迴腸和大腸,即現代人體解剖之結腸,廣腸即直腸。大腸上端接小腸,大小腸相接處為闌門,下端為廣腸,大腸末端外口即肛門。至於大腸的形狀、大小、重量等內容,由於觀察的角度不一,古今度量衡有異,紀錄互有出入,這是可以理解的。

大腸的特性與功能

1.主傳導

大腸者,傳道之官,變化出焉。”《素問、靈蘭秘典論》

“傳道,謂傳不潔之道;變化,謂變化物之形。故云傳道之官,變化出焉。” 《黃帝內經素問王冰注、靈蘭秘典論》

“大腸者,肺之腑也,為傳送之司,號監倉之官。”《中藏經、論大腸虛實寒熱生死逆順脈症之法第二十九》

“大腸象金,王於秋,手陽明其經也,肺之腑也。為傳導之官,變化糟粕出焉。”《素問、靈蘭秘典論》

“大腸居小腸之下,小腸之受盛者,賴以傳導,而凡物之變化者,從是出焉。”《黃帝內經素問注證發微、卷一》

 

    大腸上受小腸的食物殘渣,經吸收處理,變化而為糟粕,然後向下輸送至肛門而排出體外。大腸的這一功能,很像“傳導”作用。大腸的傳導作用,一則與肺氣的肅降相關,另則與脾胃的升降協調密不可分。脾氣升則胃能降,胃氣降則腑氣通而大腸能傳導糟粕也。

 

2.主通降

“腸以通利為尚,與胃宜於降下之意相同。”《聖濟總錄、臟腑病症主藥》

“大腸膀胱象江河淮泗而在下,故司州瀆之化也。”《類經、經絡類》

“大腸為肺之府,肺色白,故大腸為白腸,主傳送濁穢之氣下行,而不使上於心肺,所謂傳瀉行道之府也。”《醫旨緒餘、下卷》

 

    嚴格地說,傳導是大腸的主要功能,而通降則是大腸的主要特性。傳導必須依賴通降,通降是傳導的前提。因此,傳導與通降,雖分為二,實則為一,均要通過肺氣的肅降作用才能實現。由於通降為動,動則用陽,故大腸得陽氣以通。

 

3.主津

大腸者庚也,燥氣也,主津,本性燥清肅殺之氣,本位主收,其所司行津,以從足陽明,旺則生化萬物者也。”《蘭室秘藏、痔漏門》

“夫大腸庚也,主津。”《脾胃論、胃虛臟腑經絡皆無所受氣而俱病論》

“大腸主津,小腸主液。其大腸小腸更必受胃之陽氣乃能行津液於上焦”《馮氏錦囊秘錄、卷十八》

 

    大腸接受小腸下注的食物殘渣,再吸收其中多餘的水分,謂之“主津”,既概括了大腸對水液的重吸收作用,同時也反映了脾胃、膀胱等臟腑與大腸在

人體水液代謝方面的關係,體現了中醫臟腑功能的整體性和層次性。

 

中醫—肺和大腸的關係

   

“肺合大腸,大腸者,傳道之腑。”《靈樞、本輸》

“肺合大腸,大腸者,皮其應。”《靈樞、本臟》

“大腸者,肺之腑也,為傳導之腑,化物出焉。水穀之精,化為血氣,行於經脈,其糟粕行於大腸也。肺與大腸為表裏,而肺主氣,其候身之皮毛。”《太平聖惠方、治水穀前痢諸方》

“夫肺與大腸相為表裏,肛者,大腸之魄門是也。”《保嬰撮要、卷八》

“魄門者,肛門也。肺藏魄,肛門上通於大腸,大腸與肺為表裏,故亦可稱之曰魄門。此魄門者亦為五臟之使,水穀下此亦不能藏者也。”《黃帝內經素問注證發微、卷二》

“手太陰肺經,手陽明大腸金,皆金之應也。”《類經、運氣類》

“手陽明、太陰為六合,而大腸與肺脈互相絡也。”《類經、運氣類》

“肺與大腸表裏同氣,肺氣化津,滋灌大腸,則腸滑而便易。”《素靈微蘊、卷四》

“肺有是魄氣生津液以敷布周身,而大腸之氣即應之,故大腸之肛門,亦名魄門。”《中風論、論藏象》

“魄門,肛門也。大腸與肺為表裏,肺藏魄而主氣,肛門失守則氣陷而神去,故曰魄門。不獨是也,雖諸腑糟粕固由其泄,而藏氣升降亦賴以調,故亦為五藏使。” 《類經四卷、藏象類》

 

    肺與大腸是通過經脈的絡屬而構成表裏關係。肺氣的肅降,有助於大腸傳導功能的發揮;大腸的傳導功能正常,則有助於肺的肅降。若大腸實熱,腑氣不通,則可影響肺的肅降,而產生胸滿、咳喘等症。如肺失清肅,津液不能下達,可見大便困難;肺氣虛弱,氣虛推動無力,則可見大便艱澀不行,稱之為“氣虛便秘”。肛門亦名魄門,肛門的啟閉雖然與肺氣有大關係,但是與其他的臟腑(肝、心、脾、腎)也有關係。

 

【手陽明大腸經】

“大腸手陽明之脈,起於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兩骨之間,上入兩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於柱骨之會上。下入缺盆,絡肺,下膈屬大腸;其支者,從缺盆上頸,貫頰,入下齒中,還出挾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挾鼻孔。” 《靈樞、經脈》

“手陽明之筋,起於大指次指之端,結於腕,上循臂,上結於肘外,上臑,結於髃。其支者,繞肩胛,挾脊。直者,從肩髃上頸。其支者,上頰結於頄。直者,上出手太陽之前,上左角,絡頭,下右頷。” 《靈樞、經筋》

大腸經.jpg